全球今热点:北京昌平法院诉源治理解民忧“治未病”
发布时间:2022-09-29 17:26:26 文章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张雪泓凉风习习,山里秋意渐浓。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南口法庭新任山区巡回法官谢宝石驱车上山,对一起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雪泓


(资料图)

凉风习习,山里秋意渐浓。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南口法庭新任山区巡回法官谢宝石驱车上山,对一起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进行现场勘验。

今年以来,以人民法庭为主体,昌平法院与辖区党委政府开展“无讼社区”“无讼村居”共建,积极探索多元解纷路子,新收案件同比下降29%。

“我就是在这儿搬石头的时候,被木柴戳到了眼睛。”在流村镇老峪沟村,村民白某指着张某家附近的石堆说。

老峪沟地区民风淳朴,但农村建房、相邻关系、分家析产、继承、赡养等纠纷仍不可避免,且多发生在乡里乡亲甚至家庭成员之间。作为包村法官,谢宝石一般都会上山就地审理,顺便给乡亲们普普法。

老峪沟地区山高路险,有北京“小西藏”之称。村里到距离最近的南口法庭打官司,单程也要一个半小时。早在2015年,昌平法院就在这里设立了山区巡回审判点,7年来已巡回办案230余次,提供法律服务360余次。

据了解,为加快推进多元解纷机制向基层延伸、到村居落脚、往乡土扎根,昌平法院依托6个人民法庭,在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以街道、乡镇为单位,创设“一镇(街)一法官工作站”“一村一法官联系点”工作模式,前移解纷关口,延伸服务触角,形成“网格覆盖无死角、纠纷调处不延迟、服务下沉零距离”的诉源治理机制。除老峪沟山区巡回审判点以外,还成立了27个法官工作站、10个村级法官联系点以及多个驻校法官工作室,推出“包村法官”“社区法官”“驻校法官”,为辖区群众提供矛盾调处、法律咨询、普法宣传等便民服务。

龙泽苑社区地处昌平区最南端的回龙观镇文化居住区,小区居住人口近万人,是“回天地区三年行动计划”示范小区。小区里有一条环形彩色健身步道深受居民喜爱,平日里,居民们不用出小区,就可以在自家门口遛弯、跑步。但这条步道在开始建设时却遇到了阻碍。

“有业主阻扰施工,质疑项目合法性,怎么办?”龙泽苑社区居委会主任伊然通过12368热线向回龙观法庭发出求助。

群众无小事,事事都关键。回龙观法庭法官孙豫萍明白,中心路是小区公共区域,权利属全体业主共同共有,如果处置不当,极易产生大量业主知情权或撤销权诉讼。

孙豫萍详细了解了项目情况,并第一时间梳理了法律风险,从业主知情权、撤销权、各类侵权纠纷预防着手,向社区发送了诉前司法建议,这也是该院在辖区内发送的首例诉源治理司法建议。有了法律的加持,居委会严格履行公告和业主决议程序,居民的沟通解释工作也顺畅了。最终,健身步道顺利完工。

“人民法庭是化解矛盾纠纷、服务群众的第一线,也是年轻干警淬炼自我的最好‘战场’。”昌平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王之学说,近年来,该院把人民法庭作为“墩苗历练”的人才培养基地,不仅让谢宝石这类新入额法官到山区办案,而且让年轻干部到立案、诉服、信访等窗口实践锻炼,使干部在实践中经风雨、壮筋骨、长才干。

诉源治理并非法院一家的独角戏。工作中,昌平法院尽可能吸纳多元主体参与,群策群力。为应对各类涉农地纠纷,法院联合农业局、街镇,积极推动形成村镇两级调解、区级仲裁、法院裁决的涉农地纠纷“三维联动机制”,搭建调处平台开展矛盾排查和甄别预警,指导镇街、区农业局及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开展涉农地纠纷调解、仲裁工作,并联合发布典型案例,进行示范引导。在全区涉地农村集体经济合同整改中,昌平法院通过上述机制对13000多份涉农地集体合同进行清查后,将1557份问题合同妥善处理,多个示范村镇整改率达到100%,无一件进入诉讼程序。

王之学说,昌平法院建立的“一引领一平台一热线”机制,即以党建为引领,与辖区党委政府、基层组织等建立常态化的党群司法服务平台,依托12368热线,快速精准响应各类基层社会治理主体的司法需求,“接诉即办”“接单即答”“抓前端、治未病”,从“末端办案”向“参与治理”转变,大量纠纷不诉自办、未诉先办。法官们积极赴辖区镇街走访问需,充分发挥基层干警离得近、反应快的优势,提前化解潜在诉讼风险,今年共通过12368诉讼服务热线“一号响应”办理诉源治理需求50余件,推动法治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发力。

乐活HOT

娱乐L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