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讯息:“多亏‘我来办工作室’,及时帮助了我”
发布时间:2022-09-11 07:27:21 文章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本报记者黄洁□本报见习记者白楚玄天还没亮透,北京市房山区城关街道前朱各庄村党支部书记邵卫军就接到村民王小萍(化名)的电话:“邵书记

□ 本报记者 黄洁


【资料图】

□ 本报见习记者 白楚玄

天还没亮透,北京市房山区城关街道前朱各庄村党支部书记邵卫军就接到村民王小萍(化名)的电话:“邵书记,您可得帮帮我,我这一宿没睡着,想起来心里就难受。”

原来,王小萍夫妇居住的房屋所在地并非宅基地,故在村里征地拆迁评估时被认定为“非宅”,虽然可获得地上物补偿,却不能享受回迁安置房屋待遇。王小萍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正待遇,口口声声说“要到上级讨个说法”。

“我大概20分钟之后到村委会,您直接到‘我来办工作室’找我,咱们见面细聊。”邵卫军的这句话,自“我来办工作室”成立后,常挂在嘴边。

《法治日报》记者了解到,2022年5月1日起施行的《信访工作条例》规定,乡镇党委和政府、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以及村(社区)“两委”应当全面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协调处理化解发生在当地的信访事项和矛盾纠纷,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随之,诞生于房山区创新基层信访工作过程中的“我来办工作室”,也与群众贴得越来越近。

2021年7月,房山区决定进一步完善基层信访机构,统一建立“我来办工作室”,实现机构名称、人员组成、工作制度“三统一”。同时将村(居)民最大限度纳入社会治理体系,“两委”干部、志愿者队伍定时走访,广泛收集社情民意,从家长里短中随时发现矛盾问题的苗头隐患,开展源头预防化解。

邵卫军既是村党支部书记,也是“我来办工作室”主任。对他来说,凌晨半夜接到电话,是常有的事,只要有时间,他都会约群众见面聊聊。在他看来,“我来办工作室”就是要让群众在需要帮助时能够顺利找到“组织”。

对于王小萍家的情况,邵卫军早有耳闻,村里的老党员在走街串巷的时候就发现了王小萍情绪有波动。接到王小萍的电话,邵卫军叫上村妇女主任一同接待了她。接待过程中,两人一边安抚王小萍的情绪,认真向她解释拆迁安置政策,一边在绞尽脑汁思索,对于王小萍夫妇双双失业、生活陷入困境的实际情况,该如何进行帮扶?

这一次接待后,王小萍情绪有所缓和,虽然对于补偿款的诉求仍然很坚持,但她对两位村干部的及时接待表达了感谢。“你们这么早肯接待我,我很感动,至少有人愿意听我说话,我心里舒服多了。”

但邵卫军明白,群众的困难不解决,仅仅接待工作是远远不够的。之后,他便带着村委会一起开始帮助王小萍夫妇找工作,可村里没有什么集体经济,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岗位。“‘我来办工作室’也有三级联动机制,村里解决不了的困难可以向上级求助,由信访联席办统筹推动。”想到这一点的邵卫军,立即将困难向街道信访办进行汇报。

了解情况后,街道接过“接力棒”,在街道范围内帮助王小萍找到了工作。虽然王小萍要求回迁安置没有政策依据,但考虑到她婆婆患重大疾病、夫妻又无稳定经济来源的实际困难,街道决定和村里一起,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给予她帮扶支持,帮她渡过难关。

了却了“烦心事”的王小萍心中充满感激:“多亏了‘我来办工作室’,在我情绪最激动的时候及时帮助了我。如果我到处去闹,不仅会损害房山的形象,自己的问题也不可能得到这么好的解决。”

积水成河,聚沙成塔。房山区城关街道在小小的苗头中发现隐患,看到群众的困难和无助,及时伸出援手,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认可。这也是房山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协调处理化解信访事项和矛盾纠纷的一个缩影。房山区“小事”由村社区工作室就地办理,“大事”由村社区代理群众表达诉求,“难事”由属地乡镇街道“吹哨”后区级部门联动化解模式已初见成效。

乐活HOT

娱乐L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