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报资讯】视频平台青少年模式成了摆设?
发布时间:2022-08-26 16:30:34 文章来源:法治日报·法治周末
虽然各大平台推出了青少年模式,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通过破解密码、购买账号等绕过技术监管,对孩子们来说并非难事《法治周末》记者管

虽然各大平台推出了青少年模式,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通过破解密码、购买账号等绕过技术监管,对孩子们来说并非难事

《法治周末》记者 管依萌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今年暑假,让家住在北京市朝阳区的刘雅很是头疼:“上学期期末考试之后,因为女儿成绩不错,我就奖励了她一部手机,结果没想到,暑假期间,女儿天天在家抱着手机刷短视频、看直播。”

虽然刘雅的女儿张欣提前完成了假期作业,也没有沉迷于游戏,但刘雅没想到自己的孩子对短视频和直播上了瘾。

家住北京市丰台区的王慧遇到了同样的烦心事。她的孩子陆明刚刚经历过中考,即将步入高中,因为初三学业较重,一年都没有玩过游戏。

“中考过后,孩子开始‘报复性’玩游戏,每天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只有吃饭和上厕所才会出来一下。”王慧的工作需要经常加班,没有太多时间管束孩子,这也让孩子有了更多玩游戏的机会。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未成年网民已达1.83亿,互联网普及率为94.9%。如何让青少年健康、有度、安全地“网上冲浪”,成为家长和社会关注的话题。

青少年认为青少年模式“没意思”

刘雅对于女儿张欣每天沉迷于短视频和直播感到很焦虑,最让她担心的是短视频和直播里有一些不适宜青少年观看的内容,“孩子现在处于青春期,没有社会经验和分辨能力,非常害怕孩子被带坏了。而且马上就要开学了,如果无法收心,肯定会影响开学后的成绩,这完全违背了我给她买手机的初衷”。

虽然现在许多网游都纳入了防沉迷系统,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间被压缩、限制,但这并没有让孩子不再沉迷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短视频、直播成为了很多孩子的暑期“新选择”。

2020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小学生短视频使用特点及其保护》调查报告就显示,65.6%的未成年人使用过短视频,经常使用短视频的未成年人占比9.7%,20%的青少年“几乎总是”在看短视频,31.4%未成年人认为青少年模式没用。

刘雅也曾提出,给张欣设置青少年模式,但遭到了张欣的反抗。

打开某款短视频APP,张欣熟练地关闭了青少年模式的窗口,随着短视频的不间断播放,中间不乏穿插着几个不适宜青少年观看的视频。张欣透露,她也曾尝试过青少年模式,但“实在是没意思,感觉一下回到了小学时光”。

有测评发现,不少短视频平台的青少年内容池并没有特定的年龄针对性,一个幼儿动画后紧接着就是一个高考知识点视频,这也可能导致青少年模式内容池缺乏实用性。

“如果那些软件可以将年龄细分,每个年龄段都分别有适宜他们的观看内容,我并不反感青少年模式,反而很乐于观看更适合我的视频。”张欣说。

北京大学电子商务法研究中心主任薛军指出,很多软件中,青少年模式里的内容非常少,而且体验很不好,这使得青少年模式不具有吸引力。

薛军建议,平台在开发青少年模式时,还需要更加用心一点,提供一些高质量、有吸引力,真正适宜于青少年去看、青少年也愿意看的内容。

青少年绕过技术监管并非难事

针对未成年人网络沉迷和游戏过度消费问题,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了《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严格限制企业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的时间,并且不得向未实名注册和登录的用户提供游戏服务。

然而,对于陆明来说,“青少年模式就是个摆设”。

由于受年龄限制,陆明使用自己的身份信息无法随心所欲地玩游戏,于是,他偷偷记下了父亲的身份证号码,并且用其注册了游戏账号。

“只要想玩游戏,这些都不是阻碍,网上也可以买到身份信息。”陆明透露,“基本上身边的朋友都是用家里大人的身份信息注册的账号。只要有个成人的身份证号码,基本上游戏、短视频等软件使用都不受限制。”

但是,也有一些家长看管孩子比较严格。陆明说:“我们有个同学家长比较严厉,于是该同学就偷偷记下了关闭青少年模式的密码。父母不在家的时候,直接关闭青少年模式,等父母回家之前,再打开青少年模式。”

虽然各大平台推出了青少年模式,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通过破解密码、购买账号等方式绕过技术监管,对孩子们来说并非难事。

《法治周末》记者在某平台搜索“青少年模式”,赫然出现了多条“青少年模式怎么取消?很简单,只需要这样操作”“青少年模式万能密码”“青少年模式无密码推出”“忘记密码怎么关闭青少年模式”等攻略。

青少年模式的使用场景需要真正落地

刘雅认为,互联网时代,让孩子完全不玩手机、不看短视频、不玩游戏也不太现实,重点在于引导,此外,家长也需要做一个好榜样,经常陪伴孩子。

有业内人士指出,“青少年模式”成为各互联网平台“标配”,为优化青少年上网环境提供了“容器”,但要更加行之有效地帮助引导青少年“健康触网”,关键还要靠家长与学校一起努力。尤其是假期间青少年暂时离校,家庭成为其上网的主要场所,而家长对未成年人上网的引导和管理方式又直接影响着未成年人的上网行为和习惯。此时就特别需要家长们做好如何安全上网等普法教育,并对青少年的互联网使用进行用心引导和科学管理,做好孩子用网的“守门人”。

在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及设置青少年模式的相关规定出台后,多数互联网软件、游戏等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是该措施的实施效果不佳。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上海汉盛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李旻建议,对于青少年的有效网络保护,需要社会多方努力。首先,健全完善法律法规、加大网络执法处罚的力度、强化管理、完善保护措施;其次,在学校和家庭层面,学校需要积极做好青少年教育,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家长也应积极配合学校做好青少年教育;最后,在社会层面,应当努力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互联网环境,加强思想建设,避免青少年接触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内容。

“只有多方面、多角度、多主体共同努力,才能形成对青少年有效的网络保护。”李旻告诉《法治周末》记者。

薛军也指出,青少年模式的使用场景需要真正落地,比如,家长要设定好青少年模式。另外,平台可以借助一定的数据来识别操作者是不是青少年,如果是青少年,可以强制进入青少年模式,让青少年模式真正发挥一定的保护作用,而不是成为一种摆设。

(文中刘雅、张欣、王慧、陆明均为化名)

乐活HOT

娱乐L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