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速递!“变异”校外学科培训若隐若现
发布时间:2022-07-28 15:36:32 文章来源:法治日报·法治周末
《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湖北、湖南、河南等地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家长发现,在有关部门对学科类培训“隐形变异”的严厉打击治理面前,个别人和机构仍

《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湖北、湖南、河南等地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家长发现,在有关部门对学科类培训“隐形变异”的严厉打击治理面前,个别人和机构仍利用家长的心理,以改头换面、浑水摸鱼等更加隐秘的形式进行校外学科培训

《法治周末》记者 王京仔 答笛

万文竹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双减”政策落地一年,成效初显。

校外培训机构正在接受彻底整治规范。全国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减超9成,培训收费较之前平均下降4成以上,25家相关上市公司全部不再从事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

暑期来临,《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湖北、湖南、河南等地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家长发现,在有关部门对学科类培训“隐形变异”的严厉打击治理面前,个别人和机构仍利用家长的心理,以改头换面、浑水摸鱼等更加隐秘的形式进行校外学科培训。

学龄前家长的幼小衔接之忧

“现在小学都有课后服务,如果到时候孩子成绩跟得上,我不想给她报课外培训班,太累了,而且补不补习肯定要看孩子的意愿。”作为一名女儿还在上幼儿园小班的家长,钟玲(化名)谈起“有点遥远”的小学计划显得很从容。

但当记者问到“会让孩子上幼小衔接班吗”时,她脱口而出:“肯定要上。”

在钟玲所住的湖南省北部某县城,她观察到了“双减”政策之后,课外培训的“衰”与“变”。以前某小学附近著名的“补习一条街”,如今培训机构们都已销声匿迹,“那时候至少有几十家大大小小的培训班,去年7月份之后,陆陆续续都关停了”;但由于钟玲所住小区属于某中学的原职工宿舍,现在仍住着不少退休教师,“每天进进出出(补习)的孩子没断过,小学生、中学生都有,平时是一两个小时,假期时一补就是半天”。

钟玲认识的一位数学老师,“双减”之前,和几位教其他学科的老师合作在“补习一条街”租了门店,开了一家可授课数十人的培训班。而“双减”之后,培训班关了,这位老师就转为在自己家进行私人补习,一次只教3至5名孩子。

“不管是针对中小学生还是学龄前儿童,学科类校外培训虽然少了,但并没有真正消失,只不过变得更隐蔽了而已。”7月6日,钟玲就在朋友圈看到了一位幼儿园老师发出的暑期幼小衔接班“招生信息”。已计划明年孩子上中班后就开始报幼小衔接课的钟玲,立刻咨询了这位老师,为期一个月的幼小衔接课主要教数学和拼音,根据家长需求也可教英语,费用约800元至1200元。

“培训班的两位老师刚刚带了一届幼儿园大班的孩子,趁着暑假,正好给这些大班毕业的孩子做幼小衔接,顺便想通过朋友圈熟人介绍,多招几个孩子一起教。”现在钟玲再去翻看老师的朋友圈,这条“招生信息”已经不可见。

除了熟人介绍、私人教学,钟玲同事孩子的幼小衔接课则是由“双减”之前的线下变为了线上。今年9月开学后,同事的孩子就将上小学,一年前就给孩子找了一名老师开始进行幼小衔接私人辅导,周一至周五每天两小时的视频辅导,每节课约100元。

“同事家孩子上的幼儿园和我们家孩子现在读的是同一家,因为是公立幼儿园,所以平时老师绝对不会教识字、拼音、计算等内容,就是让孩子们玩一玩。有些私立幼儿园可能还会偷偷教点10以内的加减法、声母韵母等。”由于同事家孩子的课外培训一天都没落下过,“前辈”的经验之谈也让钟玲有了“危机感”。

“如果完全让孩子玩3年,上一年级时什么都不知道怎么办?!”真正让钟玲下定决心将孩子的幼小衔接班纳入计划是在3个月前。

4月的一天,她们一家来到家附近的一家餐馆吃饭,和老板闲聊时知道他们家孩子已经6岁了,但准备继续上幼儿园大班。原来申请的小学没有收下孩子,老师说“孩子一问三不知,再去读一个大班吧!”

“我不想我的孩子也这样……”钟玲说出了心里的担忧。

“地下”状态与群中“暗语”

今年的暑假即将过半,顾晴(化名)还在为女儿思思(化名)寻找辅导班。

思思在湖北省武汉一所小学就读,由于顾晴的家人一向反对刻意“培优”,即将升入四年级的思思,即便在“双减”前也从未上过课外辅导班。可是,在刚刚过去的三年级下学期期末测验中,思思的成绩有明显退步,尤其是数学下滑比较厉害。

顾晴下定决心,要在这个暑假为女儿“报个班”。

问了一圈,后知后觉的顾晴发现,在“双减”后的第二个暑假,学科辅导班基本都转入了“地下”状态。许多家长早在五六月份就“八仙过海”,为孩子报好了辅导班。如今不要说“插班”进去,就连找个机构现场咨询都比较困难。

顾晴正迷茫时,一位家住汉口的同事告诉她,自己孩子正在补习英语,那个连锁机构科目很全,各科暑假课程都已开班。

顶着炎炎烈日,顾晴找到这家老牌教育培训机构离家最近的教学点。可几次前往,教学点都大门紧锁,但透过玻璃能看到室内很干净,桌椅整齐,不像停业“跑路”的样子。

经过多方打听,顾晴加入了这家教培机构组织的微信群。她跟群主“小李老师”咨询后得知,因为不时会有“检查”,所以平时大门是关的,要从其他通道进去上课。目前该校的学科类暑假班已开班二期,每个班有30名孩子。现在是统一按“国家规定价格”收费,暑假学科班统一都是117元一次课,每次课2小时,教材费100元,但要先预约下测试。

顾晴问,可否让孩子去先试听下课程,看能不能适应。小李老师答复说,现在对学科培训既不能宣传,也不能试听,“暑假是‘非常时期’,很严”。他还强调,该机构已有25年历史,学员基本都是主动上门或家长推荐,几乎没有差评,所以也有信心不开试听课。

顾晴觉得眼见为实,提出想去校区实地咨询下。对方断然拒绝,告诉她这几天检查的人很多,都是关门上课,去了也没人接待。

“碰壁”的顾晴又找到小区周边的另一家知名连锁教培机构,曾经非常醒目的门头招牌处,如今已空空如也。她一打听才知道,这家机构的招生重心转移到了线上。顾晴辗转加上机构工作人员“陈老师”的微信,对方自报家门后马上问道:“您是××妈妈推荐的吗?”

通过验证后,顾晴进了这家机构的微信群。她看到,暑期学科类培训被公示为“人文实验班”“思维系统班”“NCE班”。摸不着头脑的顾晴咨询后得知,原来“人文”对应语文,“思维”对应数学,“NCE”是英语班。

该机构会在此基础上开展分层教学,比如,数学的“致学班”为学校同步内容班,“敏学班”为50%的学校拔高+50%的简单奥数班,“素质班”为纯奥数班,“实验班”是比“素质班”题量多一些、难度高一些的奥数班。至于收费,也是按照教育部门规定,根据班级大小区别,每次课从88元到132元不等。

陈老师透露说,现在准四年级的辅导班在两个地方轮流上课,因为“暑假里娃有点多,不想搞太招眼了,还是低调点好”。他告诉顾晴,如果有意报名,需要按校方提供的线上链接,让孩子做30分钟测试,看哪个班最适合。秋季开学后,该辅导班的授课时间会调整到工作日,即周一到周五的放学后。如果开学后想周末上课,可以先跟校方做登记,达到6个学生就能开“周末班”。

由于前面那家机构的暑期班上课地点比较远,时间也跟思思的舞蹈、绘画班有点冲突,顾晴决定继续看看,希望找到更合适的选择。在这期间,先让孩子学下网上的录播课程。

转眼就到了7月中旬,与思思同班的一位学生家长告诉顾晴,除了传统的校外培训机构,现在还流行“私房”教学。顾晴多方打听,联系上附近小区里的一个家庭辅导班,是一位从重点小学退休的数学老师开设的,据说对孩子很耐心,而且可以去试听。

第二天下午,顾晴就冒着近40摄氏度的高温,带着思思前往那个小区,在一片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居民楼里,找到了这位“乔老师”的数学班。这套两室一厅、约60平方米的房子里,被布置成了3个课堂,课桌板凳、黑板教具、书本教材一应俱全。

“私房”教学果然人少,当天在数学班上课的孩子只有3个(据说最多时不过七八个),老教师讲得格外耐心和细致,跟孩子们的互动也很多。虽然当天试听的奥数课程有点难,但思思听得津津有味。

乔老师的课时费已从两年前的百元左右涨到了160元,“贵是贵了些,可只要孩子喜欢”,顾晴咬咬牙,拨通乔老师的电话,准备先报暑期班。然而,乔老师告诉她,自己上完7月下旬这几次课,要等9月份开学后才会继续开课。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90后”家长王鑫(化名)的女儿是河南省郑州市某实验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和很多家长一样王鑫也经历了“双减”从开始不适应到慢慢适应的经历。

“很明显的变化就是,放学之后家长不必去赶往各种培训班、兴趣班了,减轻了家长的负担;孩子的书包没有那么沉了,布置的家庭作业30分钟之内基本上是一定能搞定的。”王鑫告诉记者,学科类辅导班被限制补课的时间,不允许节假日、休息日补课,甚至直接砍掉了一些资质不全的辅导班,家长们最开始是比较焦虑的,低年级的学生课业本来就不是很重,孩子放学回来之后更不知道要让他干啥了。

“不过学校很快实施了新的策略,女儿所在的学校为学生开展很多课外活动,安排了书法班、绘画班等各种兴趣班,增加了各种特色社团。”王鑫告诉记者,女儿放学之后就参加了学校的“啦啦操”社团,非常开心,回家之后我们也有时间在一起聊聊学校发生的事情,陪伴爷爷打打球,帮忙做做家务,我们精神上放松了很多。

“但是有利有弊,不经过考试也没有家庭作业了,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情况了解的就会比较少,不知道她对知识掌握的情况是怎样的。”王鑫告诉记者,虽然学校增加了作业督导制度,并且表示会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让孩子尽量在课堂就掌握知识,但是个别家长还是会担心,不少家长课下还是会主动辅导孩子作业的,因为我们孩子还在低年级,没有升学压力,所以暂时来说还没有那么大的问题。

“高年级的孩子似乎没有那么乐观。”王鑫告诉记者,有的家长最开始也是放松和“躺平”的心态,可是经过一段时间发现自己的孩子成绩下滑,就没那么淡定了,开始私下打听口碑不错的学科培训老师为自己的孩子“加餐”了。

在“双减”政策之前,和班上大多数孩子一样,高慧(化名)的孩子在郑州当地一家比较出名的辅导机构上课。面对小升初的压力,高慧陪着孩子几乎每个周末以及节假日都在这家辅导班度过。

“突然来的‘双减’让班上的家长和老师都有点不知所措。”高慧告诉记者,自己孩子在课堂上知识接受度不是很强,成绩一直不理想,后来通过补习成绩才提高到班级前十名。长期以来都是在这家辅导机构补课,早就有了依赖性。

“可孩子要面临着升学压力,学习节奏不能打断啊。”高慧表示,刚开始的时候,很多家长是比较焦虑的,辅导机构也因此流失掉了不少好老师。有些老师口碑好,也积累了不少生源,私下带一些学生补课,有的学生就随着老师走了。

“还有一些家长选择相信辅导机构,继续留下来。”高慧告诉记者,辅导机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将原本的周末补课改为了“周中补课”,只不过这样会让孩子平时压大更大,每天放学还要去辅导班上课到八九点。

“孩子在校内知识消化的总是比其他孩子晚一点,好在孩子还有目标,愿意学习也知道努力,害怕落后考不上初中,还会主动要求我们找课下辅导老师。”为了让孩子平时多一些休息时间,经过一定时间的努力,高慧联系到了一位口碑不错的老师,休息日都会去老师家里进行一对一,或者一对多补习。

乐活HOT

娱乐L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