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新医科”如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发布时间:2023-02-27 10:47:46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广东:“新医科”如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医学是直面生命的学科,关乎人类的身心健康。


(资料图)

不久前,广东省教育厅公布了首批广东省高水平临床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和中医药学院名单,有9所大学21个学院入选,其中15个为重点建设学院,6个为培育建设学院。

作为教育大省和医疗资源大省,广东22所本科大学开设医学类专业,医学类专业在校生达8.9万人。但以医学专业学生培养的质量,对标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二者之间还存在着一定差距。

9所大学21个学院入选首批广东省高水平临床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和中医药学院名单,有什么深意?如何全面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

医学类专业在校生8.9万人

“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广州市越秀区中山二路,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北校园有一幢红楼,两侧镌刻着一副楹联。

广州是中国西医学和西医教育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正因一批优良传统的医科大学,广东是教育大省,也是医疗资源大省。

据广东省教育厅统计,广东现有22所本科高校开设医学类专业38种,开设的专业总数达180个。广东加快推进医学教育和医学人才培养,近3年全省高校增设医学类专业数37个。广东医学类专业在校生约为8.9万人,近3年全省医学专业年招生人数超过2万人,并呈逐年增长趋势。

医学人才培养既要增量,更需提质。

“医学教育需要更新升级,培养新医科人才。”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院长陈永松认为,我国医学教育面临着医学人才培养亟须均衡化发展、基层卫生人才培养亟须强化等挑战。

建设广东省高水平临床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和中医药学院,成为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助推器。

首批名单中,南方医科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均有4个学院入选,广东药科大学3个学院入选,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医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各入选2个学院,汕头大学、深圳大学分别入选1个学院。

不难发现,入选学院所在的大学,多以医学为特色和优势,本身拥有多家实力不俗的附属或直属医院,培养医学人才早有传统。

此次入选的三类学院中,公共卫生学院这几年关注度颇高。作为疫情防控的核心力量,公共卫生队伍在病毒溯源、阻断传播、控制增量、防范疫情扩散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疫情唤醒了人们对公共卫生的认识,也暴露了我国公共卫生教育存在的培养模式陈旧、高层次人才匮乏、基础投入不足、科研资源与科研能力‘两张皮’等问题。”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夏敏说。

在夏敏看来,我国公共卫生教育以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为主,“重医轻防”“重理论、轻实践”“重慢病防控、轻传染病防治”等特点明显,学生在传染病与公共卫生应急领域的教学实践不足。

“我国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理念,要从传统的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夏敏认为,医生为病人开的是“小处方”,而公共卫生人才则是为全社会开“大处方”,公共卫生不是聚焦单独个体,而是面向社会群体,需要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实打实的资金投入。

同样频频“出圈”的,还有中医药。中医药在传承创新中获得“新生”,中医药人才规模快速增长,结构布局逐步优化,人才质量和使用效能显著增强。

中医药热的背后,也面临着高层次人才少、学生中医思维弱等问题。暨南大学中医学院院长陈家旭说,目前不少开设中医教育的高校存在中医学高层次人才梯队建设有待进一步优化、现有的人才引进与评价标准未能充分体现中医药学科特点等情况。中医学学生存在中医临床基本诊疗技术弱、科研方法弱等短板。

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

广东省高水平临床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和中医药学院建设要求强化特色,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加大力度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布局,促进多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加强与行业产业、区域发展的对接联动,深化科产教融合,着力提升解决复杂健康问题的能力。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广东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广东开展医学院校与高水平理工科院校联合举办“医学+X”专业试点,鼓励建设大健康产业学院,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生命科学与医学结合,初步形成与理、工、文等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医科专业群,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医学人才。

广东不少医学院校精心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打破学科壁垒,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破解教学和实践“两张皮”难题。

汕大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入选首批广东省高水平临床医学院重点建设名单。汕大医学院副院长陈海滨介绍,汕大医学院将发挥大学学科综合优势,探索建设医、理、工、文等学科交叉的新医科专业,将传统医学基础课程与相应临床课程整合为不同模块,各模块注重学科间的联系及教学内容的交叉渗透融合。

构建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同样是医科院校的发力点。

“我们坚持分类培养、分流教学、同向融合。”陈家旭介绍,暨大中医学院推进“5+3”一体化培养(8年制)、中医创新精尖人才培养(9年制),深化“2+3”硕博连读创新人才培养、优秀硕士生提前攻读博士学位等培养项目,建立科研型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致力于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创新能力的中医药高层次人才。

高水平的落脚点是深入推进新医科建设

建设高水平医学学院,落脚点是深入推进新医科建设。

2018年8月,中办、国办联合发布文件提出了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和“新文科”。

何谓“新医科”?其内涵体现在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和新体系上。

“当今世界的人口规模、环境压力、老龄化等因素对卫生健康提出新的要求,传统的以疾病诊治为中心的医学模式必须向以服务生命全周期、以健康促进为中心的新医学模式转变。”汕大医学院院长谭学瑞说。

在暨大研究生院执行院长、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马民看来,新医科最大的“新”体现在协同创新。他认为,“新医科”打破既有的学科边界,通过学科的融合和交叉培养医学人才,以期产生原创性的新成果,服务于人民健康、经济社会发展。

“交叉为创新提供新动能,能极大促进医学的发展。”马民说,正如核磁、CT、彩超、X光等生物医学影像技术都不是医学生研发出来的,但它们均给医学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在新医科建设中,这种交叉正从医学实践逐渐前置至医学教育,跨界学习、融合学习成了新常态。”

当前中国医药学发展有三个90%:90%药物的知识产权在国外、90%的医疗装备靠进口、90%的临床治疗指南采用国外标准。推进新医科建设,培养卓越复合型医药人才,是打破这种“尴尬局面”的题中之义。

“新医科人才的培养需要机制创新,医学院校在学科门类不全的情况下如何应变,是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谭学瑞表示,新医科建设到实践中就是要开设新专业、引入新理念、创新育人模式。但新建跨门类学科,投入和难度大。

“联合办学,通过跨学科合作、跨专业教育,是医学院校培养新医科人才的路径之一。”谭学瑞提出,应该本着“学科交叉、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面向新兴智能医学等领域开辟全新研究方向,实现优势互补与学科深度交叉融合,这需要灵活学制,探索研究型人才培养的长学制教育。

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

夏敏介绍,为了培养通临床医学、精预防医学、懂社会治理的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中大公卫学院精准引进和培育公共卫生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与哈佛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建立师资交流合作平台,聘请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领域专家和领军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并推行教师挂职锻炼制度、校内跨学科教师双聘制度,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粤港澳三地医学教育深化交流合作

这几年,越来越多综合性大学加入建立医学院的大军。

中山大学新建深圳校区,并成立了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深圳)、药学院(深圳),建设附属第七医院和附属第八医院,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也分别新建了医学院,发力新医科建设。

去年12月,深圳医学科学院(筹)揭牌。引人关注的是,著名结构生物学家颜宁出任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颜宁表示,将脚踏实地、敢为人先,努力把深圳医学科学院打造成立足深圳、引领湾区、辐射全国、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转化创新基地。

乘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东风,港澳高校“北上”,为广东医学人才培养增添了新活力。

成立于2021年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借鉴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国际一流的办学基础和教学经验,积极探索深港融合的医学教育新模式,致力于打造兼具先进医疗服务、高端医学人才培养和创新医学研究三大功能的国际化医学体系。

同时,粤港澳三地医学教育不断开展交流合作,加快医学人才协同培养。去年5月,广州中医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澳门科技大学共同举办的“粤港澳高校中医药基础课程教育联盟”启动,通过“课程共享、学生共学、教师互派、学分互认”的方式,粤港澳三地高校一同打造湾区高等中医药教学新生态。

陈家旭说,作为首批广东省高水平中医药学院重点建设学院,暨大中医学院每年招收的学生超过70%是港澳台侨学生和外国留学生,培养的中医药人才将更好地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新医科”建设,呼唤复合型拔尖创新医学人才。聚焦医学人才自主培养,更多大学在路上。

乐活HOT

  • 四川正式启动三级保供电调控措施保障民生用电 优化各类电源发电计划
    四川正式启动三级保供电调控措施

    继8月11日、14日连续两次召开电力保供工作紧急视频会议后,8月15日,四川再次召开电力保供调度会。记者从会上获悉,预计全省最大用电负荷将

  • 前7月四川能源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93亿元 油气类项目完成投资159亿元
    前7月四川能源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

    今年以来,四川积极扩大能源领域有效投资,前7月能源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93亿元、同比增长4%。8月15日,省能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前7月煤炭类

  • 四川加力加劲坚决遏制事故多发频发态势 有效提升预报预警水平
    四川加力加劲坚决遏制事故多发频

    8月15日,全省防汛减灾、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深刻汲取彭州8·13山洪灾害教训,分析研判当前形势,安排部署下一步重点工作

  • 四川攀枝花推动打造职业能力建设工作品牌 提供人才广阔展示舞台
    四川攀枝花推动打造职业能力建设

    8月9日,攀枝花技师学院实习工厂里,焊花四溅,机器声此起彼伏。身穿工作服的教师周树春,在一间间操作室里进进出出,指导学生们焊接。过去

  • 上半年湖南物流需求平稳增长行业运行平稳 快递业务量完成10.3亿件
    上半年湖南物流需求平稳增长行业

    记者从省发改委获悉,上半年全省物流需求平稳增长,行业运行总体平稳。全省社会物流总额64096 2亿元,同比增长4 4%;全省物流业总收入为2270

  • 湖南各地工业企业忙生产全力以赴稳增长 生产线全力运转
    湖南各地工业企业忙生产全力以赴

    在全球最大地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掘进机生产计划已排到年底;千亿级工程机械产业园区边建设边生产,打造智能制造标杆……时已立秋,三湘大

  • 江西赣州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完善“三医”联动机制
    江西赣州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

    上犹县水岩乡卫生院医生蔡昌才驱车前往金盆村为村民骆运招治病。以往,每月去医院就诊不仅路途远,还要排队。这几年有了家庭医生后,直接送

  • 江西坚持问题导向推进药品安全专项整治走深走实 持续完善投诉举报渠道
    江西坚持问题导向推进药品安全专

    今年2月以来,省药监局深入开展药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坚持问题导向,以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全面排查风险隐患为手段,推进专项整治行动

  • 江西九江多举措为创业者营造良好创业贷款环境 就业创业事项一次性办
    江西九江多举措为创业者营造良好

    没想到,现在直接在窗口就能办理,真是太方便了。蒋琼在九江市经营一家造型工作室,近期有意扩大生意规模,需要资金周转。她带齐资料来到九

  • 上半年江西新余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84.3% 外贸主体活力持续激发
    上半年江西新余全市外贸进出口总

    记者从新余海关获悉,今年上半年,新余市外贸取得了较好成绩,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184 3亿元,同比增长84 3%,高出全国平均水平74 9个百分点

  • 南昌高新区多举措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加速跑 完善重大重点项目推进机制
    南昌高新区多举措推动重点项目建

    作为南昌市第二季度集中开工的重大项目之一,南昌数谷产业园项目总投资100亿元,计划2024年5月完工交付使用,拟引进字节跳动、华为(南昌)工

  • 安徽淮南颁发优才卡落实高层次人才服务保障制度
    安徽淮南颁发优才卡落实高层次人

    淮南市向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颁发了第一张淮南市高层次人才优才卡。为深化我为人才办实事实践活动,落实高层次人才服务保

  • 宿州市埇桥区细化工作举措筑牢防汛“安全堤”
    宿州市埇桥区细化工作举措筑牢防

    连日来,宿州市埇桥区不断细化各项工作举措,压实防汛各项责任,提升应急救援保障能力,筑牢防汛安全堤。目前,该区防汛物资已储备到位,全

  • 安徽无为市“交地即交证”优化营商环境政策正式落地
    安徽无为市“交地即交证”优化营

    近日,无为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无为市福渡镇人民政府在无为润峰中海置业有限公司项目部现场举行交地即交证颁证仪式,标志该市交地即交证优

  • 安徽全椒县推动农村寄宿制学校试点工作
    安徽全椒县推动农村寄宿制学校试

    设施齐全的卫生食堂、水冲式的独立卫生间、楼道墙体粉刷一新的宿舍……走进安徽省全椒县武岗学校,已经运行满一年的农村特色寄宿制学校成果

娱乐LOVE